Sdagan西拉岸(斯達岸)部落史略

Sdagan西拉岸(斯達岸)部落史略

Sdagan(西拉岸),太魯閣語意為:日光常照之處,亦有一說法為晨曦初照之處。屬太魯閣族立霧溪下游之部落,位於三角錐山東南方,今中橫公路寧安橋東側山嶺上方臺地,海拔480-550公尺,為南向傾斜地,台地上有緩坡平坦地。根據廖守臣的研究,Sdagan部落約略於19世紀初建立,遷移至此的始祖名字叫作UkanRowdaw(烏甘‧魯道),Ukan原本住在立霧溪上游右岸山腹一帶,即為今碧綠Qrapaw(克拉寶)一帶。據說Ukan的祖先Piho(碧候)約略在三、四百年前自南投縣仁愛的Truwan德路灣遷來的,直到Ukan逝世後,其子UdawUkan(烏道‧烏甘)才開始向Sdagan的方向遷徙,最先抵達立霧溪左岸的山腹,來到了Rowsaw洛韶西方一帶的山腹定居,但是這個地方是Kbayan(古白楊,或稱新白楊)的家族獵區,之後又繼續向東遷徙至Btakan巴達干(今秀林村古魯部落),並將Sdagan土地領域收為家族所有。爾後,Udaw在巴達干去世,由其子Ukan繼任部落領導,為避免遭受居於Btakan部落下方的米亞丸人(平埔族)的攻擊,又率眾遷至Sdagan部落,之後便不再有太大的遷徙了。

今遷至吉安慶豐的Sdagan部落族人,教會中文以斯達岸命名之

 1914年太魯閣戰爭爆發,同年六月該社遭日方佔領,也宣告結束部落自主管理的生活型態,根據森丑之助在1914年的調查,當時轄區內Sdagan部落人口數總計24戶128人,男54人,女70人。

  日軍占領Sdagan後,日方為方便管理附近各部落之太魯閣族人,陸續將Driq(得呂克)、Tasil(達西魯)部落等地方之族人遷移到Sdagan,造成原本為單一家族之部落的Sdagan轉變成為各家族混居的部落。或許因為整個部落型態逐漸改變,也間接促使著Sdagan部落逐漸向外遷徙,自1918年起便有部落族人陸續遷出,首先遷出共3戶16人遷至Rowcing(落支煙)部落(今富世村Ciwang教會山區一帶),1924年又有兩戶10人遷至Kulu部落(今亞泥後方山區),另有15戶64人遷至Tngahan(大加汗)部落(今萬榮明利),歷經數次部落遷徙的結果,原Sdagan部落族人已幾乎遷移至其他部落,原址由Driq家族為主要成員,根據1930年的人口調查仍在Sdagan部落族人共計30戶177人。

仍在Sdagan傳統部落的教會牌

  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凸顯日方於山區部落的「管理」不彰,鑑此,日方一改先前勸誘遷移太魯閣族的策略,改由強迫遷移的方式,將原居住於山區一帶的Truku全數強制迫遷下山,唯Skadang(砂卡礑)、Sdagan及Huhus(赫赫斯)部落,因已劃為供日人使用蔬菜種植區,仍須協助農事,則無須遷出原部落。

  以上為參考廖守臣研究成果所彙整後的Sdagan部落簡史,然而Sdagan部落族人遷徙的區域極為分散,包含富世村可樂部落、秀林村民有、古魯、秀林部落、景美村加灣部落、佳民村佳民部落、銅門村銅門部落、文蘭村重光部落、吉安鄉福興、慶豐二村、萬榮鄉明利馬太鞍部落等,要重新建構出完整的Sdagan部落史,仍須大量之田野調查及資料蒐集工作,方可爬梳Sdagan部落歷史及遷移雛形。在此筆者期待後進及太魯閣族的後代子孫,能夠共同拼湊日漸模糊的太魯閣族民族歷史。

Sdagan部落現況

參考文獻:

泰雅族東賽德克羣的部落遷徙與分佈 (上)(下),廖守臣,1977年。

泰雅族的文化,廖守臣,1984年。

 

關於筆者:Tunux Wasi,Truku,祖居地來自Duyung的太魯閣中年男子,現任秀林部落會議主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