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ayan部落史略

Kbayan部落史略

  Kbayan(古白楊),部落原址位於今橫貫公路新白楊休息區下方約494公尺台地,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今主要部落家族後裔遷徙至萬榮鄉見晴村,另於秀林鄉各村略有分布,根據廖守臣田野調查之遷徙傳說指出Kbayan意為凸地,亦有一說為該地因先至該地者名為Bayan,故地名命為Kbayan:

  據傳當初遷至此地的人,因其外祖父為泰雅族名為Bayng,為紀念其先祖,便命名此地為Kbayan[1]

  根據廖守臣於《泰雅族東賽德克羣的部落遷徙與分佈 (上)(下)》及《泰雅族的文化: 部落遷徙與拓展》書中提及,Kbayan先祖原居於霧社東北方山區,後因人口逐漸增多便翻山至花蓮山區尋找新居地,其先祖名為Awi Nowqai,而同屬親源部落為Btunux(巴托諾夫)部落、Rbuq(魯玻可)、Tmegraw(桐卡荖)、Tmegraw (玻卡巴拉斯)、Uway(烏歪)一共六個部落,至太魯閣戰爭為止Awi Nowqai部落家族約略歷經5-6個世代。1914年六月太魯閣戰爭後,日本人占據本區域,並於該區域設置2個駐在所,便將二地分為兩個住區,並以魯翁橋下之魯翁溪為界,以南稱為見晴,以南包括Btunux、Rbuq、Ulay,因Btunux地勢高聳,視野遼闊可清楚望見日出便將Btunux改稱為見晴;以北稱為古白楊包含Kbayan、Tmegraw、Puqaparas、Uway等。以下分述日本殖民時代Kbayan區與Btunux區人口異動概況:

[1]口述者:黃長興;訪談時間:2022年12月22日16:00。訪談地點:電話訪談。

古白楊舊部落遺址

  • Kbayan區:

1914年6月,日本人占領此區域,便於魯翁社稍東建立駐在所,名為古白楊駐在所,1928年,魯翁設併於Kbayan部落,1931年霧社事件隔年,日方畏懼山區部落族人不易控制,再強制Tmegraw、Tmegraw部落家族遷至Kbayan,因此在1930年以後,古白楊駐在所主要管轄2個部落,一為Kbayan,二為Uway部落,其中古白楊部落為人口規模最多共46戶206人,而Uway部落為8戶。

  • Btunux區:

本區有2個部落一為Btunux,另一個為Rbuq,駐在所設於Btunux,因日方改Btunux為見晴,故名為見晴駐在所,兩地相距約0.8公里,皆位居於羊頭山東側,當人口數為30戶153人。

 

爾後在日方的勸誘與威逼之下,Uway部落家族領袖Siyu Umaw率領部落族人下山遷至Qowgan部落,而其他部落的族人也分別陸續下山遷至Tpuqu、Kulu、Dowras、佳山部落,其他仍留在原居地(Kbayan、Btunux)之部落族人,在1936年的統計共有30戶153人。1937年部落領袖Lowsing Paku在日本當局的強迫之下,率部落族人下山移居至現今居住地萬榮鄉見晴村。

 綜合以上文獻整理與口述中可以見得,Truku自南投東遷時,同一家族多會在區域內設置大小不一的部落,而後者為方便稱之,通常以較大的部落名稱泛稱整個部落,因此在許多文獻或口述的論述中以Kbayna部落為例,雖然部落先祖同為Awi Nowqai,但在當代慣於泛稱的概念裡,Kbayan部落事實上為6個部落所組成(Rbuq、Tmegraw、Tmegraw、Uway、Btunux、Kbayan),再另經日本殖民管理方式,再將部落重新分配與命名,造成當代部落族人出現部落名稱混淆的現象,如Btunux、Kbayan、見晴、新白楊、古白楊等稱呼。因此重新爬梳與彙整部落的發展脈絡攸關重要,可以讓當代族人對於過往先祖的無論是家族遷徙與地名改變找到清楚的軌跡。本文僅僅為Kbayan部落歷史的粗略爬梳,若出現誤植或不夠周全之處,也請讀者多多包涵,也期待筆者所整理的拙作能夠讓更多Truku的後代共同深入挖掘自身的家族的發展歷程,並重新激起族人對於自身文化的嚮往與認同。

 

 

參考書籍:

  1. 泰雅族的文化: 部落遷徙與拓展,廖守臣,1984年。
  2. 泰雅族東賽德克羣的部落遷徙與分佈 (上)(下),廖守臣,1977年。

古白楊駐在所遺址

關於作者:Tama Rowbiq Yuri

Truku

祖籍Duyung社,生於集團迫遷後的Bsuring社,太魯閣族文史工作者,目前擔任秀林部落會議主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