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曾經的三棧溪夏日擂台賽 2023 年 11 月 21 日2023 年 11 月 27 日 qtai2022 同禮部落文化實踐團線上報名連結 在3C時代尚未來臨的光陰歲月,孩子們的快樂總是那麼的樸實無話卻不枯燥,依稀記得,中學以前,我的童年等同於三棧溪。冰寒料峭的冬季,三棧溪進入人跡罕至的冬眠,但越過了溫暖的人間四月天,迎接歡喜的五月初夏,布拉旦的孩子們往往不管不顧溪底依舊堅守的寒冷,迫不及待地用各種跳水姿勢,用大大小小的水花開啟三棧溪初夏的序幕。布拉旦的孩子每天就這樣瘋狂的一直玩著,不是在溪水裡,就是在前往溪水的路上。那時候的孩子們,似乎把溪水當成生活甚至身體的一部分,無所謂蛙式、捷式、蝶式、仰式還是狗爬式,反正雙手划一划、雙腳踢一梯,各種泳姿似乎渾然天成、有模有樣。跳水,是我們每次玩水必要的SOP流程,無論是前空翻、後空翻、側翻或是大大小小的炸彈開花式,沒多跳幾回,等於今天沒有來玩過水。不管大人或小孩,除了跳水的姿勢,挑戰跳水的高度也是我們必經的成長體驗,其中最特別地,莫過於有些拿酒壯膽而勇氣過頭的大人,好幾次嘗試直接從舊臺線的三棧橋上縱身一躍跳進溪底,還好好幾次都在眾人的驚險中安然度過。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部落的居民似乎已不具有那樣的膽識與勇氣,曾經讓眾人引頸張望的身影,如今已成為現在的部落傳說,停留在大人的酒桌中彰顯過往武勇的事蹟。關於三棧溪的童年故事,似乎說也說不盡……。 這樣岸邊的沙土沉積處,曾經是我們彼此競逐的場域,可惜這個遊戲不知怎地,並沒有成為傳統傳承下來,只是屬於我們70年代大人間的部落傳說。 兒時的記憶是往往充斥這些畫面,夏日炎炎,即便洪水剛退,溪水混濁而帶有山中的寒意,也阻止不了孩子們對三棧溪堅定的情感,只要溪水由土黃(主要是夾帶山中大量泥水與雜物)轉為灰白(主要是溪底揚起自帶的砂石),有經驗的高年級孩子必會立刻先出現在溪中。往往兄長帶領自家弟妹的結果,使得部落的孩子儼然都會形成默契,一個帶著一個,都不用宣傳,一會兒,幾乎下至幼兒園上至高年級生就全都在溪邊辦起了自發性的戶外課程。 有一年回憶特別深刻,洪水夾帶大量泥水,在大水退去的時候,溪邊往往會推積厚厚一層土黃或灰白的黏土層。不知道是從哪位大哥哥開始,為三棧溪的孩子們開啟了短暫而富有原創性的夏日擂台賽。大抵是這樣的:一、第一階段-提取材料首先選定溪邊堆積的優質黏土並用雙手刮起放在雙手中。由於大水褪去不久,黏土層大多濕潤或者為泥水狀態,所以必須用雙手緊握黏土並大力擠壓,這時雙手指縫間會流出有大量的泥水,而手掌中會漸漸形成土法煉鋼而來的緊實的黏土塊。用雙手反覆緊壓黏土塊,不斷擠壓出水分,直至在反覆的過程中將土塊調整成自己理想的緊實度與乾濕度。二、第二階段-製作泥球1.將處理好的黏土反覆搓揉疊加,直至成為一個棒球大小的黏土球。3.接下來是最特別地、最有創意的地方!把岸邊乾涸的沙塵當作麵粉,把黏土球當作湯圓,將黏土反覆裹上沙塵,讓原本濕濕軟軟的泥塊成為堅硬的土球,同時一邊搓揉一邊修整,直至土球變成介於棒球與壘球之間大小的土塊。4.有經驗的參賽選手,在這一個環節當中,會相當仔細的先為土球裹上細沙在裹上沙塵,多少的黏土配上多少的細沙與沙塵,這是非常重要獨門祕技,無法言傳只能用心體會,因為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土球變硬,好讓自己在下一個階段獲勝。5.此外,為了讓自己勝出,不少選手會一次性製作大量的土球,然後進行自我篩選,將土球倆倆進行撞擊測試,直至為自己選出最堅硬的土泥!不得不說,有些人製作出來的土球,有時堪比水泥,真的是超有原創又有趣的的遊戲!第三階段-擂台大賽在河岸地擇一塊至少10平方米的平坦沙地,在中間區域挖出一個雙向的U型滑梯賽道,深度大約30公分,長度約為45至60公分,滑道內徑寬度大約壘球大小。為了比賽的公平性,這個對賽擂台賽道,也必須經過仔細修整,不論賽賽的平整度還是U型滑梯賽道的製作角度,當時的我們層層把關相當挑剔!最後最為緊張且最高潮的橋段,竟是在眾人的鼓舞與注目下,兩兩選手拿租自己最得意最剛強的土球放置於賽道的兩邊等待。待裁判一聲令下,選手將土球推進賽道,養兵千日便在這一刻,短短的1秒鐘,往往是選手耗盡了一整個下午的成果,在眾目睽睽與重力加速度下,土球向賽到谷底滑落,勝負只在瞬息之間。這時大家屏氣凝神,全場注目焦點只在場中的兩顆土球,直至谷底傳出輕輕的「啵」一聲,有人勝出歡聲雷動,也有人的隨著土球的崩裂瓦解、扼腕悔恨,但只能在增進自己的專業技術捲土從來。 三棧的孩子最喜歡跳躍時,縮起身子雙手環抱膝蓋,像砲彈一樣跳入水出,炸出大大小小水花好不開心,有時我們也會挑戰高難度動作,前空翻、後空翻、側翻等等,可是若跳水失敗,往往會是讓自己背部直接撞擊在水面上,若沒有穿著上衣戲水,那會是非常慘痛感受。 孩子的快樂,那時候真的很純粹、真的很簡單,不需要花上一毛錢,不需要手機、平板、網路,只需要泥巴、砂土、細沙與沙塵。那時候人與人的互動是多麼緊密而和樂,我們在遊戲中,無不在舉手投足中把自己裹在泥水與沙土中,自然而然地培育出對大自然環境的理解與鄉土的人文與自然關懷。時代的變革,現在的孩子,沉迷與3C網路與競相搞怪搞笑的短視頻中,對於人、對於自然、對於鄉土,似乎少了很多理解與關心,實在讓人倍覺可惜!小時候,你的部落也有屬於你們特別的回憶嗎?但願我們都有過那樣單純美好的歲月。 關於作者 70年級的部落青年,在生態教育的路上重拾太魯閣族的文化。喜愛將生態與文化融入家庭生活,喜歡用生態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生活陪伴與教育孩子。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