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ngan部落史略

Bsngan部落史略

 Truku[1]太魯閣族,依口傳約略於17世紀左右,起源於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境內靜觀地區。因人口漸增後,尋求耕地於獵場,依序移動至台灣東部立霧溪、木瓜溪、三棧溪、大濁水溪[2]等地移動。近二百年來,因外來政權的進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太魯閣族的分布,今Bsngan[3]部落亦因外來政權的影響,已非傳統家族部落的形式,而是以各傳統部落、家族混居的狀態[4]。因此,在爾後章節指之Bsngan部落係指今富世村內之Skadang、Huhus[5]、Dgarung[6]、Rucing[7]、Bsngan[8]、Qrgi[9]等部落,歷經二次外來政權的影響,於不同時間與境遇陸續遷至秀林鄉富世村,並泛稱為Bsngan部落,但部落內部之分界仍相對清晰,以下將初步介紹Bsngan部落家族遷徙與部落簡史。

 

  • Bsngan部落家族與其他各部落家族之典故

  Bsngan部落原址位於立霧溪下游右岸,新城山西北走向稜線上方,海拔約1000公尺(廖守臣1978:126),今因移居富世村之各部落家族位於Bsngan下方,且因Bsngan部落族人最早遷至該區平原一帶,便並稱該區為Bsngan(廖守臣1984:235-236;1978:78)。爾後歷經清國、日本、國民政府及現代社會滲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精神、文化及資源使用的現狀。因此,本段落將針對Bsngan部落內部各家族部落遷徙之狀況略以論述之。

  在日本政府未全面性的統治太魯閣族以前,太魯閣族的勢力分布即因加禮宛事件[10]的影響產生變化。19世紀末清國政府覬覦花蓮平埔族群的土地資源,以各種藉口奪取平埔族群之生存領域,不僅採取大規模的侵略行動,同時亦協助因資源爭奪的宿敵太魯閣族,對抗噶瑪蘭人與撒奇拉雅人。此舉,也讓太魯閣族從東遷初期勢力範圍仍不及花蓮淺山一帶之太魯閣族,頓時躍身為東台灣勢力規模最大的原住民族之一(森丑之助2000:436-438。王玫瑰2015:133),而此一時期的太魯閣族分布主要居於東部山區,此時期為未遭受集團迫遷的分布如圖一(廖守臣1978:75)。

[1] Truku的字根Ruku是指山巒台地的地勢型態,加上前綴的T~,即意指「住在山巒斜坡台地的人。引自《移動的記憶-太魯閣族部落史及家鄉資源調查成果冊》,2015,秀林鄉公所。

[2] 今和平溪。

[3] 意指會面或相聚的地方。

[4] Bsngan部落受日本殖民統治政策影響,部落內又可細分為Qrqi可樂部落、Bsngan玻士岸部落、Rucing落支煙部落、Tnbarah民樂部落(同禮部落移居住居今稱民樂)、Dgarung得卡倫部落等部落。

[5]其中Skadang與Huhus主要居於富世村民樂,該部落部分族人仍於祖居地上實踐土地利用與居住。

[6] 又稱西得卡倫部落位於立霧溪發電所輸水管兩側一帶。(廖守臣1978:141-147)

[7] 指今台電舊宿舍及公路段辦公室一帶。同6引144。

[8] 即為今Ayu部落,位於富世派出所對面,此地段分為上下兩區。

[9]今稱可樂部落,位於Ayu部落東南側,為Bsngan部落人口規模最多的部落。

[10] 1878年6月-9月。

Bsngan部落,今慣稱Ayu部落

 1896年日軍登陸花蓮港,同年底即因太、日雙方文化衝突、資源爭奪及日方軍紀不檢點,發生新城事件,而後陸續發生大小不一之太日雙方的衝突,舉凡加灣事件、三棧事件[1]及威里事件[2]等軍事衝突(王玫瑰2015:153-165)。爾後鑒於先前對於原住民之綏撫政策之失敗,加上日方逐漸平定平地漢族之反抗勢力,決定展開5年理番政策,並於1914年發動侵略太魯閣族戰爭,太魯閣族終不敵日方先進武器與人數優勢下被迫屈服。戰後,日方為方便管理太魯閣族人,於1914-1931年間實施集團迫遷政策[3],進而使現今Bsngan富世村成為太魯閣族各家族部落的集居地。因此,在闡述Bsngan部落史前,必須先定義何謂Bsngan部落內涵。以整個太魯閣族近百年的遷徙史來說,廣義的Bsngan(富世村[4]),即為現今Bsngan、Skadang、Huhus、Rucing[5]、Qrgi、西Dgarung[6]等部落得集聚地區;狹義的Bsngan部落則單指礦下部落一帶。以下將分述現今Bsngan各部落家族的遷徙脈絡與範圍。

 

  Bsngan玻士岸部落

 Bsngan部落原部落位於新城山稜線上,海拔約1000公尺,部落成立時間約略於1870-1880年代,後因日方侵略被迫遷至今Bsngan部落(廖守臣1978:126-127),即今之礦下部落[7]一帶。1917年日方將原Bsngan部落族人遷至Ayu部落,Ayu部落分為兩個部份上部為大部分已遷離之今富世村5-7鄰[8],下部則為今秀林鄉幼兒園一帶之部落,在迫遷後的10年間陸續有Tasil、Swasal、Btakan、Bgaal等部落遷入,因該地區居於原Bsngan部落之下方,故亦稱下Bsngan,現已慣稱Bsngan部落(廖守臣1984:235-236)

 

 Qrgi可樂部落

  部落名稱緣自內太魯閣,語意為蟋蟀,亦有一說為藤蔓之意,相對位置約略於立霧溪與瓦黑爾溪西方約3公里處(廖守臣1978:178)。1927年時日方紛紛將居於內太魯閣之部落族人遷徙下山,因該部落Qrgi部落最早遷來,且人數亦為大宗,故以原居地命名之Qrgi,縣稱之為可樂(廖守臣1984:236)。該今Qrgi部落起初為Qrgi、Swasal、Sklian、Tgmuan、Raus、Bruwan等部落所組成 ,霧社事件後,日方亦將部分Btakan部落族人遷徙至此,另外亦有Tuda群、南澳泰雅、Skadang、Tpuqu社等部落族人相繼遷來,因此,現今Qrgi部落為多元部落構成的部落(廖守臣1978:147)。

[1] 1897年發生之三棧、加灣事件,為日方為報復新城事件之軍事行動。

[2] 1906年太魯閣族因不滿日方開採樟腦,日漸侵犯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後因薪資發放不公,引燃之軍事反抗行動。

[3] 1914年至1931年間,日方以勸誘與威逼的方式強迫族人遷離原居地;1930霧社事件爆發後,日方為避免再度爆發此抗暴事件,便一貫採取威逼的方式強迫族人遷離原居地至東部山麓一帶。

[4] 民國34年國民政府入台後,將以上各部落合併為富世村。

[5] 今姬望紀念教會一帶。

[6] Dgarung分為東Dgarung與西Dgarung,東屬今秀林鄉崇德村,西屬今秀林鄉富世村。

[7]礦下部落即為當代所稱之Ayu部落,在太魯閣語意為溪流或溪谷之意,因礦下部落緊鄰無名溪,故當代亦稱該地區為Ayu,居住該區域則稱為Ayu部落,為近代衍伸而出的地名。

[8] 5-7鄰組成主要為原Tsil部落為主。1973年因亞洲水泥公司設廠以致5-7鄰搬遷至他地。

今富世村可樂部落

Rucing落支煙部落

  太魯閣語意為漂流木,相對位置範圍大致為,西自姬望紀念教會,東鄰公路總局,南接玻士岸部落,北至太魯閣峽口。Rucing為1931年日方集團迫遷後建立之部落,該部落組成起初為Sdagan[1]、Tgmuan所組成。1945年後,西Dgarung與Huhus部落族人亦遷入,1956年後,Bruwan等社相繼遷來,該部落亦為多元部落所構成的(廖守臣1978:144)。

Huhus部落(大禮)與Skadang部落(大同)

  Skadang,意為臼齒,因早期部落族人於此地開墾時,挖掘出山豬的臼齒故得名[2]。位於大清水山西南方,Skadang部落建立於200年前左右,其祖來自Pcingan[3]部落,爾後又有來自Skuy[4]部落遷來居住,因此,Skadang部落組成係由上述二部落所組成。隨後因人口漸增,陸續拓展至Iyax Paru[5]、knlibu[6]等部落。

  Huhus,意為該區長滿名為Huhus的樹木,故得名(王玫瑰2015:147)。該部落位於太魯閣峽口北方山區,本社原由Huhus與Kbayan[7]居住,Huhus部落佔該部落大宗。太魯閣戰爭後,經日方誘勸遷至東、西Dgarung部落,留在原址僅一戶,隨後Snlingan遷移至Huhus,成為該部落人數最多的成員。1947年國民政府「輔導」Huhus與Skadang族人遷移至今吉安鄉福興村與慶豐村,不從者,另於1979年實施搬遷計畫,於今富世村民樂搭建住宅式平房,並於1980年竣工,二部落隨即搬遷下山,但部落族人仍於祖居地從事農耕、採集及狩獵之傳統生活。近期因觀光旅遊業盛行,原居地已為台灣觀光旅遊勝地,也促進族人返回原居地經營民宿與文化體驗的工作。(廖守臣1984:234-235;1978:113-114、143)

西Dgarung部落

  Dgarung意指楓樹,應該區楓樹故得名,在太魯閣族山川地名命名上,常用該地區之地景地貌來命名,因此,Dgarung此地名在太魯閣地區便有三處(北、東、西)稱之為Dgarung,北Dgrung位於今Knlibu[8]與Gukut[9]之間,東Dgarung位於Tkijig[10]與Bsngan部落交界處,本章節的重點西Dgarung則位於今立霧溪發電廠兩側一帶,正對Rucing部落彼岸。該社原址為現址西方一公里處,由Huhus、Sklian、Skadang所組成。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方強制該住區遷至Qrgi(今可樂部落),1945年,台灣「光復」後,Drarung部落族人各遷徙至Dowras[11]、Sdagan、Bsuring[12]等地,大部分則遷回原址(廖守臣1978:141)

  依上述可知,Truku歷經二次外來政權的入侵之後,現今部落家族的組合狀況已非往昔般,以血親或姻親關係組成,而是在各種況遇下重新揉合組成的部落。我們先以狹義的Bsngan部落來觀察Ayu部落,Bsngan原址坐落於今新城山稜線一帶,1917年遭日方迫遷至現址,而今Bsngan部落組成,其實為遭受日方集團迫遷後,各部落家族混居而成的,遷居後,該部落族人亦就近拓墾其之用地直至財團與政府機關塗銷其土地所有權,而Ayu部落的稱謂,則為近代所產生的部落名稱,因該地區鄰近無名溪,便稱此地區為Ayu[13],進而延伸Bsngan部落名稱為Ayu。廣義的來說,富世村Bsngan部落的組成,更為多元複雜的部落家族所組成,有遠至內太魯閣的部落,甚至南澳碧候村的泰雅族也因宗教信仰的因素混居其中(廖守臣1978:147)。因此在Bsngan部落在歷經百年來被動與主動的人口流動與居定遷徙,如今若內部各部落要宣稱或界定其部落範圍以及行使同意機制時,尤其是產生利害關係時,多會遇及內部爭執或內耗,此狀在現今太魯閣族銅門部落與榕樹部落以及萬榮明利已為殷鑑。因此當代太魯閣族人要更有智慧面對土地的議題。

[1] 今寧安橋上方部落

[2] 黃文立,同禮部落生態自治協進會理事長,訪談時間:2018年9月

[3] 今太魯閣合流一帶。

[4] 今太魯閣綠水南方。

[5] 又稱石控仔

[6] 今秀林鄉和平部落原址。

[7] 今萬榮鄉見晴村為現今其主要移居部落

[8] 今和平村Knlibu部落(和平)。

[9] 今和平村Gukut部落(和中)。

[10] 今崇德村Tkijig部落。

[11] 今秀林村Dowras部落(道拉斯)

[12] 今秀林村Bsuring部落(玻士林)

[13] Ayu為溪谷或溪流之意。

今同禮部落移居地,現稱民樂部落

Rowcing部落位於今Ciwang教會一帶

筆者簡介:Tama Roqbiq & Yuri Truku太魯閣族,祖籍Duyung,生於集團迫遷後的Bsuring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