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Bsuring/Kulu/Dowras傳統部落史略 2023 年 6 月 5 日2023 年 6 月 9 日 qtai2022 在介紹秀林村部落史略以前,首先要先說明當代行政制度下的秀林村的部落分部,秀林村主要分為兩個住區,第一個住區亦為人口最集中之社區,該地區共為三個部落所組成,分別為Bsuring秀林、Kulu古魯、Dowras道拉斯三個部落所組成,第二個住區與新城村比鄰而居,名為Tpuqu陶樸閣,然因篇幅有限本篇先以第一個住區Bsuring、Kulu古魯、Dowras道拉斯介紹之,而後將專以Tpuqu部落史來介紹。 秀林村成立於1945年10月,原屬新城鄉,1946年劃出改屬秀林鄉,成立之初係由Tpuqu、Kulu、Bsuring、Dowras、Pratan布拉旦所組成,1953年秀林鄉公所重新調整村里行政區域,將Pratan併入景美村,其他4個部落仍屬秀林村,此村里行政劃分沿用迄今。而以下將分別介紹Bsuring、Kulu、Dowras3個部落家族的遷徙脈絡與部落組成的狀況。 一、Bsuring部落 今漢譯為秀林部落,早期名稱為玻士林、帛士林及武士林等稱呼,因「秀林鄉」與「秀林村」皆以其部落傳統名稱泛稱之,因此當代所謂的秀林已分為三種含意,分別為「鄉」、「村」以及「部落」。秀林部落位於kulu部落與Dowras部落之間,為秀林鄉最高之行政中心(秀林鄉公所),原部落位置位於秀林鄉公所西側上方,其先祖源自於霧社東地,其後代遷至布洛灣下台地,直至第四代Ukah Habi 為尋找耕地率領後代遷至Tmuwan,曾住在長春祠上方(Bsiyaw)直Kulu、Dowras部落相繼成立部落,Ukah也開始往道拉斯北方一帶建立部落,在Ukah家族來到Bsuring之前Truku便時常下山襲擊米亞丸(應泛指阿美族、噶瑪蘭、撒奇萊雅等平埔族群),因此在當時日方強迫Bsuring族人遷至現居地時,時常發現人類的骨骸,而Kulu與Dowras亦有類似的傳說Bruwan下台地。而Bsuring語意的由來可分為兩種說法,一者為芒草茂密的樣子(梁國武2012年訪問),一者為主流顯學所述之芒草剛剛長出來的狀態(黃長興2016年訪問),而廖守臣的文獻則提及為蘆葦之意。 二、Kulu部落 今漢譯為固祿部落,早期部落名稱為Btakan,語意為麻竹,其原址位於今亞洲水年花蓮廠西南上方山地,其先祖為Udaw Pihu,Udaw遷至Kulu社時命此地為Btakan,其子當時為了避免遭到米亞丸的人襲擊,又率領族人遷至Sdagan[1],當Udaw定居於Sdagan後亦有一家族Btau Biya家族的後裔Ukah 經Ukan同意之後再次遷至Btakan(Kulu)部落,而當時的米亞丸之勢力因Truku族群壯大,大部分已遷至吉安慶豐與壽豐池南。當Ukah逝世後,其子Yakaw接任部落領袖,而當時適逢清廷開山撫番階段,Btakan部落下方平原一帶,清軍建設堡壘並且派兵駐所,此時亦有另一來自Sdagan部落的Bowyuq在Btakan部落南方建立新的部落,並以Bowyuq為部落名稱,爾後經兩方家族商量後,該地泛稱為Kulu,Kulu一詞Truku族語意為箱型狀、方形狀的東西或狀態,因該地區遠望新城堡壘如同箱型狀便稱此地為Kulu,而部落耆老帖喇尤道則說,該地為因部落內有箱型的蓄水池故得名。[1] 今寧安橋上方部落 三、Dowras部落 Dowras今漢譯為道拉斯,位於三棧溪下游左岸,Dowras部落其祖為Payan Batu原居住於Slingan,直至Payan去世後,其子各自遷徙至其他地方建立部落,而其中Tanah Payan率領家人沿Skadang在Bsngan附近耕作,而後因為地勢過高冬天易下雪,同時山下的米亞丸勢力已逐漸式微,因此Tanah便率族人向新城山南方居住,而該地區地勢陡峭,就像斷崖一般,便命名此地為Dowras,直至Tanah逝世後,再由其子Payan及孫Yakaw陸續接任部落領袖,然而Yakaw晚年遭遇日方侵略,故Dowras原居地部落總共經歷三代,三個部落領袖。 我們可以從以上的文獻整理與內容中,窺探出早期廖守臣先生在Truku文史工作保存重要性,從田野調查、文獻整理,清楚的呈現各部落家族的遷徙脈絡與山川地名典故,我們當代的Truku族人應當皆有責任從廖守臣先生的文獻紀載中,重新爬梳與補足自身家族過去的發展脈絡。 參考書籍:泰雅族的文化: 部落遷徙與拓展,廖守臣,1984年。泰雅族東賽德克羣的部落遷徙與分佈 (上)(下),廖守臣,1977年。 關於作者:Tama Rowbiq YuriTruku祖籍Duyung社,生於集團迫遷後的Bsuring社,太魯閣族文史工作者,目前擔任秀林部落會議主席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