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Alang Slagu qhuni –佐久間生死之謎 2023 年 5 月 2 日2023 年 5 月 5 日 qtai2022 Slaqu qhuni相對位置在立霧溪上游左岸,於支流慈恩溪合流點的西方約1公里地處,碧綠山東方山腹地,海拔約1300多公尺,意指挺直的樹木,因此地多枯萎無葉無分支之挺直樹木,故得名[1]。後研究太魯閣者,多誤將Slagu qhuni譯為「神木」,進而造成與鄰近碧綠神木混淆,在此說明之。 以廖守臣之《泰雅族東賽德克羣的部落遷徙與分佈》認為Slaqu qhuni部落與Qlapaw[2]部落為親緣關係,Slaqu qhuni祖先東遷時,始居於Tngraqw,其後又遷自Qlapaw,後人口逐漸增加又遷自玻恩-卡恩[3]。此時正處Siyet時代,不久,因此地冬季嚴寒,以致作物不易生長,乃遷至下方Slaqu qhuni。爾後,原居於Tngraqw的同家族之Watan Nawi亦遷至本社同住。直至1911年本社內部因耕地問題引起糾紛,導致部分族人(7戶40人)遷至Ptulan地區的Mhiyan定居。[1] 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專家黃長興(78歲,Tmunan人)口述,時間2018年3月25日11:52。[2] Qlapaw部落位於立霧溪上游左側,在今中橫公路碧綠神木下方500-600公尺處,此地為高山 台地,土地肥沃。今由漢人承租該地,聘用外籍勞工種植高冷蔬菜。[3] 此地引自廖守臣,然廖守臣繪製之地圖及太魯閣族傳統領域調查成果冊,並未記載此地區。 依上述可知,Slaqu qhuni部落族人於東遷[1]在1914年前,已於內太魯閣地區進行內部流動與疆域的拓展,直到1906年威里事件以後,日方鑒於多次侵略遭太魯閣族反擊,自1910年4月開始實施五年理番政策自1915年3月結束,其中1914年所進行的侵略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族討伐戰[2]」,此時期侵略者所動用之軍費將近1600多萬,死傷2200餘名,沒收之槍枝近2萬多支。最後,太魯閣族終究不敵,日方先進武器與人數優勢下被迫屈服,也宣告日方五年的理番事業大致完成。然而,日方侵略內太魯閣期間,發生一件時至如今仍未解開的世紀謎團「佐久間左馬太生死之謎」,依據日方軍中日記寫道:「1914年6月26日,佐久間司令從指揮部走向東北方視察未完工的進軍道路,不幸墜崖受傷。」。然而民間口述卻出現弔詭的差距,在大部分的口述當中說道:「總督Sakuma,是在巡視Slaqu qhuni巡視[3]的過程當中,遭到太魯閣族的伏擊而摔落[4]。」姑且不論何者論述屬實,但可從各項蛛絲馬跡中推敲出當時的樣貌,筆者以下詳列之。[1] 據口傳太魯閣族約略於三、四百年前,自南投縣仁愛鄉陸續東遷自花蓮一帶。[2] 請詳參太魯閣族文化刊物第1-4期。[3] 民間口述特性常充滿變異性,亦有說上廁所時或吃水果時遭受伏擊等說法。[4] 多數口述認為佐久間佐馬太受伏後傷重不治,並埋葬於佐久間神社。 佐久間總督高齡70餘歲,若在近百公尺深的斷崖墜崖,很高的機率會當場死亡。日方若承認當時號稱「生蕃剋星」的佐久間總督遇襲重傷,不僅重創前方征戰之軍隊的士氣,同時對於仰賴現代武器與人數優勢的日方,無疑是奇恥大辱。戰爭當時,日方陣亡數位高階軍官[1],或許對於當時不黯日方軍情的太魯閣族人來說,擊斃侵略各部隊的首領,可能誤認為是佐久間左馬太。負傷後的佐久間,並未立即撤往北部就醫,而是在河床下方搭建營區休養近2個月,可見其傷勢之深[2]。太魯閣戰爭侵略完成後,日方為紀念佐久間左馬太侵略的功績,特於Tpdu(今天祥)設立神社,命名佐久間神社,並要求族人每年須前往參與慶祝活動,此舉加深族人認定佐久間之生死與此戰的關係[3]。佐久間總督的負傷,也稍稍平撫了太魯閣族歷經這場家毀人亡的創傷。[1] 陣亡室島一二少尉、富田正忠中尉、大高祐三郎等。請詳參楢崎冬花《太魯閣番討伐誌》。[2] 詳參,許淑銀,《太魯閣族抗日戰役》,2009,遠景印刷企業有限公司。[3] 詳參,田貴芳,《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2014,翰蘆出版社 綜合以上六點可以發現,爭論佐久間總督的生死之謎其實意義不大,每個人在每個情境與立場上,皆有其看待事件的角度。而進行了多年的太魯閣族文史研究的部落文史工作者黃長興,在進行訪談時中肯的詮釋了佐久間的生死之謎:「不論佐久間是不是真的死在太魯閣,或者是負傷回到日本過世,但可以確定的是,佐久間是因為太魯閣戰爭而死的。」因此,筆者認為重要的是如何將此歷史事件,完整的呈現於當代族人的面前,讓族人了解自己的先祖曾歷經過這一段悲愴與光榮的歷史。筆者簡介:Tama Roqbiq & Yuri Truku太魯閣族,祖籍Duyung,生於集團迫遷後的Bsuring社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